山腳下的花蓮人文講堂 系列活動

訊息發佈

【山腳下的花蓮人文講堂 】系列活動

如果山代表夢想,那麼台灣沒有一座大學校園,和夢想之間有這麼近的距離。

曾經有同學戲稱這座校園適合怡情養性,他們想在都市的喧嘩裡追逐夢想;而這裡,和想像中的大學,有著不小的落差。

可是,夢想一定在都市嗎?山,難道不能孕育夢想嗎?

今年三月,在學校的支持下,我們在人社院看大山最美的角落,開始築夢。

於是,山開始有了夢想,而「山腳下」就是起點,我們一起孕育夢想的地方。

「山腳下」作為一個夢想基地,正好發生在台灣高等教育劇烈變革的時刻。當所有大學都在談「創新、創意、創業」時,從慈濟人文的角度出發,我們相信,唯有把「人」放在核心,才不會出現變革的焦慮,也符合慈濟希望善盡社會責任而設立大學的理念和初衷。

因此,山腳下的夢,不是都市裡追求成功、卓越的夢;在山腳下,我們的夢想裡,總是有人、有你、有我。我們希望在咖啡的香氣和甜點的滋味中,好好地看見每一個獨特生命的傷痛或精彩,因此有了把「花蓮人文講堂」帶進「山腳下」的想法。

慈大人社院的系所,無論是否以助人為專業,總的來說,皆以「人」為掛念。懂得「受苦」是什麼,知道如何「聆聽」他人的受苦,一向是慈濟培育人文療癒力的核心。從「人」的關懷為出發,是慈濟大學在培育三創人才時能夠做出的積極貢獻,也是我們規劃「山腳下的花蓮人文講堂」的核心理念。

************************************

我們希望透過「花蓮人文講堂」,在人的故事中看見生命的深度與厚度。這個學期,在台灣臨床心理學會人文臨床與療癒推動委員會協助及合作下,我們找到四位學有專精的講師,以「受苦與聆聽」為主題,引介和賞析四部精采的影片

【講次一】106/10/20  13:30~16:60  活,在世界之外
翁士恆老師談《一首搖滾上月球》

翁士恆老師曾任兒科臨床心理師多年,長期與早療、家暴與性侵領域之兒童工作。獲得英國愛丁堡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治療學系博士學位後,於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任教。他過去持續關注罕病的相關議題,這次將以這部紀錄片帶領我們看見罕病家庭的生活世界,並探討罕見疾病之於他們的生命意義。

【講次二】106/11/17  13:30~16:60   不再的我,不在的你
李維倫老師談《被遺忘的時光》

李維倫老師為美國杜肯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現任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教授。師承臺灣人文科學心理學的先行者余德慧先生,李維倫教授關注臺灣本土心理療癒現象,聚焦於心理治療的核心原理,在學理與實務上創立了具本土性與普遍性的存在催眠治療。這次他將以時間性的受苦為切入點,講述失智症患者罹病後如何與原本生活世界脫鉤,並討論該如何接近及聆聽時間失序的現場。

【講次三】106/12/15   13:30~16:60  在可說與不可說之間—「慰安婦」的私密創傷與公共敘事
彭仁郁老師談《蘆葦之歌》

彭仁郁老師為法國巴黎狄德羅大學臨床人文學院心理病理暨精神分析學博士,現為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副研究員,過去在中研院博士後研究期間接觸了前台籍慰安婦歷史創傷議題,並以此為題發表了相關論文。她將藉由播映之紀錄片,深入探討慰安婦的私密創傷,及在歷史、公共面向上如何接應,如何理解及看見這歷史創傷。

【講次四】106/12/22  13:30~16:60   燒傷者的身體、自我與日常
蘇逸人談《光的印記》

蘇逸人老師為台灣大學心理學系臨床心理學博士,現任長庚大學職能治療學系助理教授,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為:1.創傷心理障礙症的心理病理與治療;2. 燒傷者的心理適應與身體、自我意象。八仙塵暴案至今已邁入兩周年,鎂光燈的焦點逐漸轉移至其他重大新聞事件,然而當時受到燒傷的患者仍在支離破碎中找尋療癒的可能性。他將藉著影片深入探討身體性的創傷該如何被聽見,並理解接踵而來的日常瓦解。

這次邀請到的講師皆為一時之選,歡迎大家共同參與。

《人文講堂地點》:慈濟大學人文社會學院 人文創意空間 (花蓮市介仁街67號2H125,山腳下人文咖啡館內)

【報名起始日期】:2017/10/5
【報名迄止日期】:2017/12/20
【參加對象】:慈大教師  慈大職員  慈大學生  校外人士
【主辦單位】:人文社會學院
【協辦單位】:人類發展學系

詳細內容及線上報名請登入校務行政系統。http://203.64.78.121/class_sign_up/class_post.asp